北京大学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的合作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初期接触阶段(1990-2004),相互理解阶段(2004-2009),联合研究阶段(2010-2014),全面合作阶段(2015-至今)。二十多年来,双方由人才培养与学者交流开始,逐步发展到大规模区域联合监测与先进监测设备开发、国家级科研项目合作、共同发表系列高水平成果。
合作初期,双方重点在大气化学理论、大气监测技术、环境健康和气候变化四个关键领域;随着合作的深入,近几年来双方充分注意到区域污染防治必须突破单一“要素”或“介质”的传统局限,开始关注污染物在气-水-土-生物界面的迁移转化行为与效应,将合作内容拓展至水-气界面物质转化、水沙介质多物质作用与通量效应以及流域综合治理三个与区域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联合实验室显著促进了区域环境污染相关的气、水、土、健康、管理等学科交叉,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区域环境防治亟需的学科融合,从而在国际上形成了北京大学环境学科的鲜明特色。
基于长期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互信关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出发点,北京大学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一致认为,应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从而深化双方合作,并将合作关系辐射至其它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形成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核心的“区域污染控制”研究集群。在广泛征求国内外领域专家、北京大学及其教育科研主管单位的意见后,2009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对流层研究所商讨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联合研究、联合技术研发和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模式。2014年在已有备忘录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明确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初步建设方案。
2016年“北京大学-于利希大气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双方正式挂牌成立。2017年双方联合向教育部提交了“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of Regional Pollution Control,IJRC)” 培育建设申请书。2018年,为落实中德双方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双边协议,德国联邦教育及科技部(BMBF)组织专家团访华考察,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深入了解北京大学在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和对中国大气污染持续改善方面的主要贡献,以及北京大学与于利希研究中心在“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框架下的合作进展。2019年,“区域污染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培育工作通过教育部现场考察,获批正式立项建设,建设为期三年(2019.04-2022.04)。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