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0年10月10日至11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情牵雾灵十载,北大筑梦未来”雾灵山留守儿童探访活动在河北省兴隆县开展。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环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前往雾灵山开发区实验学校、兴隆一中进行探访交流,并参与了当地政府举办的“北大行,雾灵情”雾灵山第二次论坛。本次活动由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2020级本科生主任郭松研究员,学院团委书记吕丽老师,学院团委副书记、专职辅导员许人杰老师带队,51名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包括两名韩国留学生和一名中国香港同学)参与其中,奉献青春。
兴隆县作为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连续六年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而位于兴隆县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也被誉为“天然氧吧”,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更是高达每立方厘米三万个。同时,兴隆县还被誉为全国的“山楂之乡”、“板栗之乡”,声名远扬。
十日上午十时,志愿者一行乘车到达兴隆县开发区实验学校。学校赵占国校长带领志愿者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以及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合作所取得的成就。在赵校长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办学13年来,这所学校共培养出1335名学生,其中506名是单亲家庭孩子或孤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向祖国大地,实现了“办卓越而美丽的乡村教育,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赵校长还为我们介绍到,学校始终秉持“让乡村孩子享受城市般的教育,让留守儿童享有家庭般的温暖”的宗旨,培养具有“感恩、爱国、理想”情怀的乡村好少年,教育孩子们立志成才,学会感恩,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在当日上午的欢迎仪式上,学院团委书记吕丽老师发表主题演讲。北大环院与兴隆开发区实验小学结缘已然十载,环院师生们奉献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孩子们浓浓的情意。吕丽老师表示,这所小学的孩子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期望将来他们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郭松老师也寄语志愿者和小学生,要求大家好好读书,学以成人。整场欢迎仪式种最特别的环节是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天黄同学为孩子们做主题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寄语青少年,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父母,并将这种理解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朗朗的《三字经》声中,少先队员们为参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佩戴红领巾,鲜艳的红领巾代表着共和国成长的足迹,今天的青少年定将在少先队精神的感召之下茁壮成长,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四爱三有好少年。会中,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第二党支部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分发支部集资捐赠的书籍,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精神食粮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欢迎仪式全程,孩子们一一端坐,有礼貌有纪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崇德、尚礼、勤勉、自信”的校训。
当日下午,志愿者们分组与留守儿童开展特色陪伴活动。每组志愿者在设定好的如“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垃圾桶”、“模拟垃圾分类”等不同的环保主题下,向孩子们科普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节约的理念。活动中,志愿者们和孩子们热情地交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真正走近他们的人生。环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每年都会来到这里,每年都会陪伴这些小天使们,志愿者们与他们已经互相建立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希望在多年之后,这些大山里的小天使们还能够记得这里的点点滴滴,还能够记得曾经有一批北大的志愿者,走进过他们的童年,或多或少播下撒梦的种子,助力他们飞向一片更高远的天空。
——“你们今天走不走啊”
——“我们今天不走”
——“你们走的时候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你们每次都说不走,但都突然就走了……”
在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和志愿者的对话令人动容,幼小的心灵也许还不足以坦然接受离别的伤感,但奈何时间匆匆,我们总是难以拦住时间的脚步,总要言别。但也希望这“适时”而“有度”,“有限”却“长情”的陪伴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大山外的善意。在他们一生漫长的旅程中,我们也许只是匆匆的过客,但也希望能为在风雨中行走的他们提供一点点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为他们的人生更增添一抹亮色。
在这群学生中,王义麦的故事最令志愿者感动。王义麦曾就读于兴隆县开发区实验学校,她的父亲半身不遂,瘫痪在床,丧失劳动能力。母亲靠卖水果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并且供王义麦姐弟三人读书。多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共为其捐款2.55万元,帮助王义麦姐弟三人支付各类费用,偿还母亲为供养姐弟三人欠下的债务。姐姐王义麦在完成了小学学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当地示范学校六道河中学,在初中依然名列前茅。当志愿者问到姐姐自己的梦想时,姐姐说希望自己能够上到研究生,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姐姐还想考上北京大学,希望加入哥哥姐姐一样的志愿者群体,帮助别人,奉献自己。
姐姐王义麦对志愿者说道:“每年都有北大的哥哥姐姐来我们学校,他们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谢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传播爱心。”
志愿者们在和姐姐的交流之后理解了我们的志愿活动不仅仅是在帮助困难的孩子,也不仅仅是收获一张张笑脸,志愿活动更是在这些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心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大树,成为下一代的爱心接力者,让爱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志愿者们虽然不知道和这些孩子们再次相见将会在何时何地。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在金秋九月的最美燕园,在波光粼粼的未名湖畔,在巍巍伫立的博雅塔下再会。
10日晚,志愿者们赴兴隆一中开展高三学习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交流现场,一中的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志愿者们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如何在高三进行心态调整,如何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等问题做出详细解答。高三是一场持久战,耐力战,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志愿者们的经验分享之后,调整心态,努力拼搏,会当水击三千里,乘风破浪一朝成。我们也希望这段和北大学长学姐相处的时光将成为他们高考备考中难忘的回忆。座谈会最后,同学们齐唱《歌唱祖国》,朝气蓬勃的歌声中,传达了青年学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素质和对于家国未来与自身命运的深切思考。
11日上午,“北大情 雾灵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次雾灵山论坛于河北省兴隆县人民政府会议厅举行。论坛的两个议题分别为“兴隆的独特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兴隆县的做法”,与会嘉宾、老师、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就两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在赵占国校长主持下开幕,首先,学院团委书记吕丽进行发言,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号召下,北大环境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人,他们深入基层,投入科研,建言献策,为中国的环境事业、生态建设而努力,为守卫碧水蓝天奋斗终身。特别地,学院2019级博士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李金城做论坛以“乡村振兴、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主题报告,对兴隆县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并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给兴隆县如何脱贫攻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可行建议。
当地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王华炎校长、兴隆一中于兵校长和作家王石先生也都表达了对北大环院师生的感谢,并表示希望志愿者们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奉献自我,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代表们也积极加入讨论,他们根据自己两天内所了解到的民生百态,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尽己所能提出助力兴隆县发展的建议。其中,多数志愿者都提到了教育帮扶的理念,正如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与兴隆县政府开展的共建活动,校地共建,党团联动,促进双方发展。让北大学生有一个走向社会的平台,有一次“懂自己、懂社会、懂世界”的机会,也能够与当地政府互相学习借鉴,为当地发展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本次志愿活动,给予志愿者们一次走出校园,走向城镇乡野的机会,在社会的广阔课堂当中学习本领,锻炼自身能力。郝平校长在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教导同学们“德才均备,学以成人”,相信此次志愿活动,能够让志愿者们更好地理解“未名博雅,家国天下”这一北大人永恒不变的情怀,将自身地发展时刻与家国前途相结合,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增添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当中寄语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疫情之后的志愿活动,更具有其现实意义。广大志愿者能够学习抗疫工作者们不为艰难险阻的精神,积极参与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当中,奉献青春,展现青年一代最靓丽的风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