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作出努力,5月20日,来自全国环境领域高校、院所、企业和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代表齐聚北京大学,召开首届全国环境学科党建论坛。论坛作为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的重大活动之一,旨在共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党建与学科建设、党建与有组织科研、党建与政产学研等方面内容,从理论、制度与实践层面展开研讨,以扎实行动加快推进环境领域一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5月20日上午,论坛在北京大学环境大楼B121报告厅开幕。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孙洪,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党建统战处处长林成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任刘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雅新,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综合办公室主任刘小鹏以及来自全国30余家环境院所和企业的党委负责同志出席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党委副书记陆克定、李杨主持。
会议现场
会场合影
林成涛指出,本次论坛既是应时应势的高层次研讨,也是应题应需的针对性举措。结合高校党建思政有关工作,他就党建与学科融合发展分享了三点认识:一是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主题教育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二是着力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党建与日常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三是聚焦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良好生态,并持续加强推进理论武装的制度化、国情研修的系统化、联系服务具体化、谈心谈话的常态化。他希望与会代表深入研讨,擦出思想火花,深入研讨党建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方法,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林成涛致辞
孙洪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探索将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的动能优势、发展优势。他指出,当前生态环境事业发展亟需科技创新,并要着重把握住以下六个发力点:一是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为环保问题的解决提供关键技术;三是提供技术示范模式;四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五是传播科普知识;六是创新性培养环保人才。孙洪希望各位与会嘉宾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为加快推进环境领域一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凝聚更多智慧方案。
孙洪致辞
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分享了“生态文明时代环境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他结合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总结了环境学科的三个重要转变,即“从边缘到中心”的学科地位、“从学术到实践”的科技创新、“从交叉到引领”的发展趋势。张远航表示,环境学科是有魅力的朝阳学科,面向生态文明与“双碳”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亟需加快环境学科的战略转型,着力推动传统学科的绿色化转型;亟需突破环境学科的方法学,创建中国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张远航作报告
胡军在报告中解读了“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胡军强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胡军作报告
冯雅新作题为“北京大学党建学科”的报告。她谈到,北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1992年成立了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院姓马、在马研马”为建院原则,并于2018年成立了全国首批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冯雅新进一步介绍了北大党建学科的情况,并希望与环境学科党建工作的同志们加强交流互动、加快合作互助、加深资源共享。
冯雅新作报告
刘平作题为“党建引领,多措并举促学科发展”的报告。她指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步发展,着力以学科抓党建,以党建促学科。针对不断涌现的热点难点,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时成立新的分支机构;积极打造优质交流平台,坚持高水平办刊,繁荣学术思想,创建学术高地,促进学科快速发展;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加大人才举荐力度,加强智库建设,促进人才成长与学科发展、国家需求有机结合。刘平强调,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正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刘平作报告
在随后的交流报告环节,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环境相关院系的党委负责同志就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有组织科研以及党建与学科建设、业务工作互融互促的各个方面作交流分享。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斌作题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同济环境学科党建+育人探索”的报告。他表示,学院党委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逐步打造形成了“五彩融合”育人品牌项目和十大实施工程,旨在实现铸魂、立志、增智、提能、聚力。通过强化师生二元互促,构建了环境学科育人共同体,从而激发学生明大德、立大智、成大才、担大任的意识与行动。
徐斌作报告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陈丁江分享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组织体系建设的一点探索”。近年来,学院党委着力重塑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选优配强、提高站位、目标导向、搭台赋能、强化培训、机制优化、文脉教育、激励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学院的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在教育育人能力、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国家意识和党建成效声誉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
陈丁江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胡薇薇作题为“聚焦“四个抓手”,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互融共促”的报告。她表示,在上海交大“院为实体”综合改革背景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把学院的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四个“抓手”,推动党建和业务互融共促: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引导实施有组织科研,四是全面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胡薇薇作报告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梅鲜作题为“以基层党建服务‘国之大者’为重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报告。近年来,学院党委坚持博学笃志,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坚持“切问近思”,推动复旦环境学科建设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坚持以基层党建服务“国之大者”为重点,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梅鲜作报告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崔惠淑作题为“以课程思政为牵引-院系级党组织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的报告。她谈到,学院党委通过问卷调研-挖掘问题-聚焦诉求-变革创新,积极探索由基层党组织整体部署、以专业为单位,统筹构建形成“纵横到底”全员全过程网格式的课程思政体系。
崔惠淑作报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席劲瑛作题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促进党建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发展”的报告。他谈到,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加强学生党建与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强化思想育人,立德树志,突出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二是强化组织育人,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实践和全面保障;三是强化文化育人,构建师生和谐互动的育人环境。
席劲瑛作报告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书记蒲清平作题为“党建业务互融互促,构建五学共同体”的报告。他表示,近年来学院创新理念,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实现组织融合、工作融合和学习融合;完善制度,优化运行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改革评价机制;打造品牌,推进质量提升的金色工程、金课工程和金师工程,逐步构建了“学者+学术+学科+学生+学院”的“五学”发展共同体。
蒲清平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沈珍瑶作题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的报告。他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核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类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学院通过提高认识、心得交流、成果发表、课程实践等手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取得了诸多实效。
沈珍瑶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讲述了近年来学院“绿水青山写赤诚,顶天立地育新人”党建引领卓越育人的探索之路:一是政治与制度建设双核发力,筑牢学科发展基石;二是“管才、引才、育才、聚才”四轮驱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专业训练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育人亮点品牌;四是学科建设优势与专业特色资源整合,助推社会服务新作为。
刘婕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金若菲分享了学院关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她表示,学院近年来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凝聚“引贤聚良”共识;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搭建“四项计划”平台;创新校企协同方式方法,优化“尽展其才”环境,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引育的软实力、巧实力。
金若菲作报告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作题为“党建学科融合发展,育人育才一体推进”的报告。他分享了学院关于“党建与学科融合发展逻辑”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考,学院党委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学生与教师两个群体,全面汇聚育人合力,系统推进育人工作,构建据点型体制机制,千方百计推动教师在大团队中发展;抓牢安全与宣传两件大事,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主动发声、有效联动的宣传格局,高质量的学科宣传作品不断涌现。
李振山作报告
陆克定主持下午场交流报告
圆桌会议环节,与会嘉宾们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创新”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圆桌会议由李杨主持。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蔡虎堂表示,与会嘉宾们提供了诸多关于党建与学科融合这一课题的闪光“金点子”。武汉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兴国期待能够建立环境学科党建论坛的常态化交流机制,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交流、教师学术交流和学生互动交流。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张贵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张文真,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何剑桦,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宣传委员、研究生党总支书记熊鹰纷纷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党建以及与业务融合的新方向与新方式,以期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期待后续的研讨能够聚焦更微观议题,从而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健表示,论坛用一天的时间,4个专题报告、11场交流报告“干货”满满,非常“解渴”。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静表示,本次论坛起点高、视野广、举措多、思路新、成效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雯,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党政办主任高敏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全喜也表示此次与同行们近距离交流的机会难能可贵,很受启发。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利剑直言,本次论坛如同一场“及时雨”,希望全国环境学科党建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为环境党建人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为今后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雅新期待能与环境学科党建工作战线的各位同志们多互动多交流,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李振山感谢各位嘉宾对本次论坛的鼓励和肯定,并表示后续将对会议成果进行多角度整理和总结,进一步为大家提供服务。
圆桌讨论
除报告交流外,本次论坛组织前往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校史馆志愿服务团团长姜鹏南的讲解和带领下,与会嘉宾们通过历史图片、文物、文献等史料,深入了解了北大百年校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沿革。大家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学习体会,在重温党史和北大校史中共同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校史馆前合影
与会人员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
校园参观路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环林璧水”绿色校园宣讲团志愿者李清铭带领大家从校史馆出发,一路沿未名湖、博雅塔行至东侧门恬园草坪,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校园内的“燕园自然保护小区”、废物可持续利用设施和低碳实践。
与会人员在北大恬园草坪合影
首届全国环境学科党建论坛上,与会代表们围绕党建与学科建设、党建与有组织科研、党建与政产学研等方面相互分享了诸多好经验好做法、新思路新举措。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全国环境学科党建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将继续携手,深化合作,凝聚智慧,共建共享交流研讨平台,加快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撰稿:崔嘉楠、李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