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在叶文虎教授的推动下,张世秋教授于80年代末期开始正式组建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小组(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y Group, EEPS),致力于研究中国和全球环境问题,通过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从学术角度研究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北京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的重要机构,许多研究成果转化为环境政策建议,为中国解决国内环境问题和参与国际环境协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以及研究范例,逐渐被接受并影响到相关研究。
20多年来,在环境经济主要领域持续开展了系列研究:
80年代末期,将费用有效性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并开展环境价值评估以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工作。90年代初期在中国开展环境经济学培训。
自90年代开始,持续性地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策略,涉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耗臭氧层物质(ODS)、近地面臭氧、PM2.5、全球共有资源管理以及全球环境协议履约问题等。
90年代开始,开展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包括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其中可交易的ODS配额制度以及ODS进出口管理制度政策建议被采纳并实施。同期,开展基于环境权益的环境管理制度安排的理论研究。
90年代末期,基于环境权益研究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问题,并以环境与贫困问题作为重点,在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CCICED)资助下,分别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灌溉水、城市水价为例研究国家重大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对地区社会经济、居民收入和福利产生的影响进行案例和实证研究。
2005年后,随着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开展了大量城市以及区域空气污染控制策略研究,并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政策进行持续性研究;相关研究结果直接贡献于奥运会空气质量保证方案的制定。
2010年以来,在团队多年研究方法和调查经验基础上,集中对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与研究,特别是传统条件价值评估和选择实验进行改进,创新性应用到中国环境污染相关的健康和感官等价值评价中。
在EEPS工作基础上,为整合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推进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合研究, 2007年10月成立了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旨在通过多学科研究人员的合作,推进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发展,为国家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科学支持。研究所队伍主要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政策和环境与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组成。
环境与经济研究所致力于通过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社会主体的行为改变,服务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进。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如,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林区改革与林权改革、农业碳汇项目评估、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环境经济政策、贫困与环境、贫困减缓与环境保护、政策选择与比较研究、以及国际环境协议履约政策等。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项目”,该项目是瑞典海外发展署(SIDA) 资助在世界范围建立的六个”环境促进发展中心”(EfD Centers)之一。
图 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经济课题组合影
图 “应对经济危机的环境影响”圆桌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