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6下午13:00-15:00
地点:环境大楼B104
报告人:姹苏
导师:李文军
题目:草场流转对于内蒙古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
摘要:20世纪80年代,农村⼤范围地进⾏家庭联产承包制改⾰,内蒙古草原牧区开始逐渐推⾏将草场的使用权承包到户,牧户开始在自⼰的草场上围栏并独户经营畜牧业。但是该制度实施三⼗年以来,导致草场破碎化使用,并成为草场退化的原因之⼀。针对草场破碎化使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开始推⾏草场流转政策,试图利用市场机制,整合破碎化的草场,改善草场⽣态和牧民⽣计。流转是否能解决草场承包带来的草原⽣态和牧民⽣计困境?本⽂试图通过内蒙古的案例研究,通过对比流转户和非流转户草场⽣态和牧户⽣计,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表明,从牧户⽣产⽣计⽅面,草场流转⾏为虽然可以暂时提⾼牧民⽣计,但是当遭受⼲旱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与非流转户相比,租⼊草场的牧户⽣计更加脆弱,其畜牧业经济成本损失更加严重;从草场⽣态⽅面来讲,流转的草场载畜量⾼于非流转草场,因此总体上草场⽣态并未得到改善。
报告人:李金城
导师:刘永
题目:流域氮磷平衡与管理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面对不断恶化的水环境质量,世界各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明确水环境治理目标,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美国1972年提出了《清洁水法》,制定了法规标准体系,采用“集成-分散”管理模式,形成了水体功能与水质标准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案。2000年欧盟通过了《水框架指令》,将环境管理、规划、标准和监测纳入同一体系,将水体保护与污染控制紧密结合,提出优先污染物管控策略。2015年中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保障水环境安全。在点源实时监测管控,流域面源综合治理的措施下,全球水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出现了莱茵河、琵琶湖等成功案例,但水环境污染具有时间滞后性、响应非线性、空间异质性、驱动不确定性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水质目标提高的综合压力下,水污染治理陷入瓶颈,水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进一步升级。相对于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等特点,不易监测跟踪,难以量化管控致使其成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
更精细的污染源识别、更科学的生态环境过程解析,更准确的“源-汇”响应关系模拟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核心,是科学智能决策的前提,是突破水污染治理瓶颈的根本。目前,流域水环境治理由于缺乏全方位、全过程的污染物监测,缺乏科学的污染物“源-汇”特征、过程及响应关系的解析和模拟,导致无法定量评估各项治理措施的效果,更无法提出科学的优化管理策略。经过长时间的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但体系各部分无法因地制宜地提供决策支持,相对独立的分布无法切实有效地对治理措施进行定量评估。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以精细的污染源识别为前提、以准确的响应关系为基础、以科学的源解析为依据、以智能的优化管理为手段”的定量、动态、稳健、适应性的技术体系。该体系能够以整个流域为主体,在科学准确的“源-汇”响应关系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措施,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从而实现流域水污染的高效管控和水质的长期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