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计划(BCUC)”课程已然结束,紧张之余不乏游学与交谈之乐。于我而言,将足迹踏至亚欧大陆的两端,完成的远不止视野中景致的蒙太奇,更有思绪的交替碰撞和体悟的自由融合。
丹麦之行,我们置身于童话般的梦幻与清澈之中,展开了Life Cycle Assessment的模型分析以及新能源产品的商业初探。LCA的模型学习过程相当充实——我们与丹麦同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亲自动手绘制生命周期图,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回顾以及文献的汇报与讨论。准备时间的紧迫使得我们不得不提高阅读以及交流的效率。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我们还实地参观了Tesla电动汽车公司以及瑞典Innoventum公司,并基于KNOW-WHO概念,对混合发电ecodesign于中国的市场开拓进行了案例研究。
回到北京,自己则更多了份主人翁意识。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来自北欧的丹麦同学,还源自课程的主题“空气质量”是中国环境的热点与难题。北京的课程学术性较强,学院也试图从大气的各个领域给予同学较为全面的认识。相较于哥本哈根商学院的同学,我们的确有知识背景的优势,但这对我们也是不小的挑战——学术性词汇的语言障碍,小组合作展示探讨分工等等,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智商与情商。
一个月的交流与磨合,从思维习惯到生活习惯,我的确发现了太多由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所带来的差异——包括如何推进全民健身锻炼、看待问题的宏观微观视角、pre的衡量标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课堂高效还是课后时间弥补、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能否用共享的概念打开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其中有太多是我们教育需要进行深入探索与改观的,也有太多是需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学习的。
对于BCUC暑期课程,感悟和体会见智见仁。知识的积累和英语的锻炼自然无需多言,但我更想说的是,这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去看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