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四星期,跨越两大洲的活动结束了,很高兴能够在此总结过去几周的经历,回顾与环院的同学与丹麦同伴们一起学习与交流的日子。
本次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项目由两国的学生组成。北京方面的同学是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而哥本哈根的同学则来自哥本哈根商学院(CBS)与丹麦科技大学(DTU)。我们的专业北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同学有环境科学或是环境工程的背景,另外的同学则有一些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背景。但是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并没有阻碍我们之间的交流以及日常的学。相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丰富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而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则让我们能够面对老问题提出新思路,能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点难能可贵。这也正是项目我们从项目中得到的宝贵经验。
跨文化的沟通开始于丹麦。我们来自北京的一行师生来到丹麦之后,在CBS师生的带领下利用周末时间大致了解了一下哥本哈根的城市风貌,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展开了交流。之后课程马上开始,我们也立即投入到状态之中。
第一周的课程由CBS的老师负责。这一周的重点是基于know-who框架的企业战略分析。为了能够让学生之间的讨论更加有益,战略分析的主题围绕着Tesla和Inno-Ventum两家企业展开。在老师完成基础的理论教学之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同学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同时小组将同学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在讨论中都收获颇丰。出去课堂讨论,我们还到Tesla和Inno-Ventum两家企业内部参观,了解实际状况,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保证讨论时言之有物。Tesla店内同学们积极提出各种问题,思考着特斯拉汽车乃至电动汽车在欧洲与中国应当采取的策略;而在Inno-Ventum的办公室中,同学们体会到了真正进行创新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理解了创新型企业的生存困境,更理解了其价值。这两次参观活动与老师的课程讲授有机结合,第一周的课程的特点也在于此。
第二周的课程则由DTU的老师负责。这一周的主题是LCA,即生命周期评价。在老师循序渐进的概念引入之后,我们展开了高强度的文献阅读和知识总结。这种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令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同学们不但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在课上,我们针对Inno-Ventum的不同产品做出了它们的MECO矩阵;针对不同的产品我们利用LCT生命周期思维进行评估,切实地感受到了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同时我们学习了生命周期评价的各个流程,从目标定义到结果诠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还学习了使用Quantis软件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真正地将生命周期评价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而在北京部分的课程则更多地与环境科学、工程以及环境管理的知识有关。来自各个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框架,同时他们将讲授的知识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大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为处理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科学、工程或者是管理难题做准备。老师们讲授的内容是以空气质量为主题的,包括污染排放、污染建模、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等方方面面。高强度的课程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环境科学与大气研究有了大致的概念。在课程之余我们也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实地参观,从中获得更多经验性的知识。我们参观了丹麦大使馆,了解了丹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互动;我们来到中国气象研究中心,进入实验室,了解气象研究的前沿;我们与丹麦朋友游览长城,再次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整个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我们与丹麦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体现在课上、课外。课上我们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而课外我们一同游历交流,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份跨国的友情十分的珍贵。
总的来说,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项目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训练了我们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学识,而且结交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