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回想当初选择参加BCUC的初衷和项目结束时候的收获,感觉自己收获了更多。
本届的BCUC主题是“空气质量”,对于一个经历过超级雾霾的北京人来说,这个主题掺杂着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经历和思考。北京2014年年均PM2.5浓度在80µg/cm3左右,而哥本哈根年均PM2.5浓度低于20µg/cm3, 其间相差的4倍只有在亲历过两个城市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其间的差距。当我们一行人走出哥本哈根机场的时候,刺眼的阳光让我觉得自己降落在了某个海滩上,机场的空气中淡淡的面包烘培味也让人忘记了长时间飞行带来的疲惫。
可以说,真正的哥本哈根生活是在我租到自行车那一刻开始的。哥本哈根为了鼓励市民出行选择自行车,在任何一条城市道路旁都修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无论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抑或是幽静的小巷,都可以畅行无阻地使用自行车。其中我最喜欢地自行车道是专为自行车而修建的“超级自行车道”,这种车道就是自行车地高速公路,其上只有自行车才可以通行,它们跨过小河,跨过灌木丛,跨过居民区,极大地提高了自行车的车速进而降低了使用自行车的时间。在哥本哈根的两周时间里,只要一得空,大家就会组队骑上自行车去城市探险。
在哥本哈根的两周时间里,主要讲授了商业相关的关系网络建立和环境管理相关的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其实回过头来觉得学到的东西倒是其次,最让我收益的是在丹麦的上课环境。第一堂课上我们和丹麦同学的差异就显现了出来。当他们对老师正在讲授的问题有不理解或不同的想法时,丹麦学生会在第一时间举手示意并和老师展开讨论。在中国,我们总是习惯了上课好好听课,有什么问题下课找老师交流的习惯,但是上课时想到的问题很可能在一堂两个小时的大课后就变了样子,所以下课和老师的讨论总是进行的不够深入。反观丹麦同学,这种上课勇于提问的习惯不仅让一个观点可以进行的更加深入,而且带动了其他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许多时候,提出的问题也是不善于提问题的我们所关心的。
虽然怀念丹麦生活的惬意与舒适,但是北京会期的挑战也让我们和丹麦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
在北京会期的小组讨论上,丹麦与中国的不同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空气污染不像以往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例如丹麦的垃圾全部都是焚烧发电,而北京市生活垃圾分流严重,而推广垃圾焚烧带来的邻避效应也是问题重重。其次北京市无论在面积还是人口密度上都远超哥本哈根,北京环境的承载能力远远低于哥本哈根,一些北京的城市病在哥本哈根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所以在第一次关于中国空气污染原因分析的讨论中,我们小组更多的是从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描述环境问题的成因。在最后项目结束进行解决方案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则从丹麦经验应用到中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这样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由于人口,经济,文化带来的差异使得一些技术上可行的方案并不适合在中国做大面积推广。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交到了知心的朋友,正如最后一次道别晚宴上我们小组Pernille说的那样: “ You still have 200 kronor, so you have to com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