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在哥本哈根的学习与两周北京的学习,共同构成了精彩的BCUC项目。在经历精彩的活动之后,我想说,BCUC不仅是一场学术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期间,通过思维的碰撞、不同学科背景的撞击,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环境问题,也让我体会到另一种环境观念。一次旅行,收获的不仅是异域风情的单纯体验,更是学术上、思维上的提升。
学术收获:商业VS大气
非常欣赏丹麦的课程设计。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此次交流之前,我的学习生活与商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参加活动之前,也曾听说过一些与环境有关的商业项目,但是总是困惑于这些项目的运作方式,并且一直好奇商业与环境如何能很好地融为一体。
在哥本哈根的第一周,Sig教授的课程让我体会到与清洁能源相关的环境产品的研发流程,并且看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第一次,我尝试用商业模型分析环境产品的价值、目标群体,第一次尝试从创业者的角度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第一次和同组的小伙伴设计incub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我发现,商业模式、营销方法是如此具体而实际,发现若想推广环境友好型产品,商业的运作如此重要!运用新的知识进行新的尝试,留在脑海深处的便是新的思想。Know who的商业思维方法让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商业智慧:只有了解了商品的用途及目标客户,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效率、生产效率。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是我本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LCA不仅在评价商品环境影响的方法上给予我很大的启示,更为我打开了“工程管理”这一领域的大门。此前,除了环境工程这一基本的工科课程外,我没有接触过工程方面的其他领域,对工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工艺设计与应用方面。而LCA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展示了工程管理的魅力。当我运用quantis-suite2.0软件进行LCA分析时,我才体会到工科试图运用严禁的模型去丈量世界的智慧。作为理科生,特别是环境科学的理科生,我总是被教导: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人类产生的环境影响是测算不准的。然而,教授的思想启发了我——我们需要估计产品产生的环境影响,工程师通过严谨的设计和LCA的分析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产品的环境效益。这再一次让我体会到,工程师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此外,生命周期理论、LCA分析给我灌注了产品设计的新理念——商品大部分的环境影响(排放)取决于设计,在设计阶段考虑环境效应对于节能减排至关重要。
在北京的课程,收获最大的莫过于了解到PM2.5在北京的形成原理及主要排放源。张人一教授活跃的思维、贺克斌教授的严谨、朱彤教授的前瞻性……每一场讲座都带给我不同的收获与启示。
文化交流:pre与友谊
这次活动带给我的另一大收获便是how to make a good presentation及此间产生的友谊。
起初,由于语言的不适应,我和丹麦的同学们总是不能很好地沟通。并且,不同making presentations的习惯也让我们彼此之间发现了cultural difference。然而,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逐渐在分歧中达成了一致。在final presentation中,丹麦的小伙伴接受了科学严谨的说理论证模式,我们也接受了商业或咨询领域常用的making presentation的模式。
在交流与讨论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环境专家,更要结合来自不同领域的观点。在谈及北京机动车治理之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机动车使用的各种限制,然而丹麦的小伙伴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市民少用私家车,如何运用更舒适的公共交通吸引更多的人绿色出行。我不敢说我们在final presentation中给出的建议一定适合北京,但我们相信,当机动车限制与更舒适的公共交通、更高效的道路设计、更合理的城市规划相结合时,机动车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商业的思维中,需要明确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科学问题的阐述,需要严谨的论据支撑。商业与科学,当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时,起初的不理解慢慢会变成对彼此的启迪。从我自身的角度讲,我认识科学更加注重事物本质规律的研究,而商业更注重生活的实际运用。当我们把事物的本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时候,或许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