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暑假,汗水与欢乐共进,付出与收获并存。
通过学院的选拔前往丹麦参加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计划,感觉到特别的荣幸,我们一行11人与哥本哈根商学院(CBS)哥本哈根科技大学(DTU)的11名同学一起完成了丹麦和北京课程的学习,完成了若干次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课堂上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国籍的思维碰撞,课上课下讨论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知识,感受到了新思想,还获得了珍贵的跨国友谊,对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丹麦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CBS的老师Sigvald Harryson,他的主要研究方向innovation和Ecopreneurship,类似于我们常见的企业管理或者创新管理。讲授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是“know-how到know who的转变理论”,这个理论是sig老师自主研发出的一套管理理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小巧的组织构架带来创新环境宽松优势的同时,应当通过企业间的取长补短和合作来补充和克服自身研发经验的不足。因此,除了深入解决自身问题,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理论基础上,以电动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机为案例,我们参观了特斯拉和innoventum两家公司。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福利、税收极高的北欧国家和中国收入的差异使得对于环境友好产品使用有本质的区别。在中国,电动汽车的使用即使是在空气污染极其严重的背景,大多都是以彰显社会地位为主要目的,更不用说高昂价格的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比较鸡肋(没有新能源补贴),并不便捷的充电设备设置了又一道屏障。但是在收入水平差距略大的北欧国家却并非如此,挪威以极低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电动汽车使用量欧洲最高,哥本哈根也会提供例如停车费减免、税收减免等诸多福利政策支持电动车购置。Innoventom是木质的太阳能风车,可持续循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供应,并以其特有的设计为主要卖点,价格高达100万,在今天这样一个产品想要推广到中国,解除市场和来自于政府阻碍的屏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第二部分的课程由来自于DTU的NIKI教授和Morten教授讲述。主要内容包括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平时任务包括课后的recap汇报和两篇论文汇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从产品的材料、生产、运输、重复利用、再循环五个阶段分析环境影响,到论文的研读理论分析比较Eco Efficiency(大多使用LCA作为量化方法)和C2C(cradle to cradle)的两种运作模式优劣。我们和丹麦同学一起完成任务、分析论文、探讨各自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收益匪浅。
北京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两周的时间听了十来场讲座。讲座的老师来自各个领域,既包括环境科学类朱老师、郑老师,环境管理的徐老师,清华的贺老师,还有很多来自环保企业、证券公司、NGO的师兄师姐来给我们讲他们的研究和从业领域,两周的时间被吸引人的课程排的满满的。老师们不同立场、精辟而又犀利的观点,让大家都冲击十足且满载而归。
另一个收获很大的地方就在于一个月的时间和11名丹麦同学的深入交流。从刚见面的生疏,到小组讨论时争的面红耳赤;从不知道如何开口,到没有任何障碍的聊饮食、聊情感、聊学习、聊生活,不得不说跨国的友谊的难能可贵。除此之外,丹麦学生总能够在老师布置完任务后第一时间做出PPT的框架;在完论文后立即抓住核心关键词和最主要的逻辑关系,学习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都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以前总认为西方人生活速度慢,尤其是高福利国家人们都不需要努力就可以享受生活。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个来自欧洲,比我们更认真更努力的同龄人,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在开公司、有的同时兼2-3份职;有人结束完项目去能源咨询开始人生中第一份职业,有的人去越南的丹麦大使馆实习。国家有贫富的差距,但是充满活力的我们都是一样的,用力去生活,去努力,认真的、用心的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是我们最需要做到的。
最后,感谢学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感谢郑玫老师、Ole John、Sigvald、Niki、Morten以及其他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教导,感谢占老师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帮助。感谢一起参加项目的中国、丹麦学生,非常开心可以很你们共同经历、一起成长,这个暑假实在太难忘记,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