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写这样一篇短文,它可以让我重温那段美好的经历,交流与践行对于青年朋友的成长是最大的帮助。即便你把这段经历看做一次旅行,它也显得那么精彩丰富,妙不可言。
我们这个“小团体”有两个国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丹麦方面的同学们来自哥本哈根商学院和丹麦科技大学,我们这边的同学则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大家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但都隶属两个领域——经济与环境科学。这种学科的交叉,国家地区的差异,让我们的沟通与交流显得特别饱满充实,我们都可以从彼此间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会站在新的视角和背景下分析问题,这种学科之间的碰撞,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我们对科学有效地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益的提升。
沟通都是从饮食开始的,美食从来就是国界的,我们在北京吃了烤鱼,南京大排档,南京大排档的民国风格,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很好的展示,做工精美的点心小吃,秦淮风格风格的弹唱及服饰也增添了一些情趣。我们共同讨论了汤圆排骨,品尝较量了一下白酒。丹麦同学对北京古都也玩不够,不时偷偷翘课去游览观光,短短两周却也不足尽览京城名胜,但每次游玩我都从他们口中收获不住的赞叹和欣喜。
回到哥本哈根,第一天早上,丹麦朋友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丹麦式三明治早点,单层的三明治非常新鲜别致,肉品和素菜按照欧洲的风格基本没有烹饪,生鲜的素菜,干肉,咸鱼,鲜虾铺陈在硬质的面包片上,我忘记那个所谓面包的特别名字,很咸很硬,是主要的主食,口感在我们吃来比较特别,但搭配果酱黄油,牛奶一起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丹麦同学介绍说这是非常健康的饮食,这些几乎不采用油的烹饪利于消化,“they can pass through your body very quickly.”在丹麦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的啤酒喝酒吧文化。酒吧对于他们而已是最平凡的社交活动,每人点一杯或浓或淡,或刺激或清凉的酒精饮料,或坐或立,不拘于灯红酒绿的气氛,其实整个环境很亲近自然,就是与咖啡店一般的聊天。他们的啤酒文化业很盛行,嘉士伯和喜力,还有一些高浓度的啤酒都很有风味。还有就是丹麦的旅游业非常的发达,在我们去的夏天时当地最好的时节,那里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湾,深蓝的海水,就是天然的浴场,海水的浮力,足够的深度,可以让人们恣情嬉戏,我最喜欢傍晚去海边跳水,这就是一种与自然最亲近的交流,哥本哈根地处北极圈,每天要到十点以后太阳才渐渐离去,丰富的课后活动,更增乐事。
下面在谈谈课程讨论方面的内容两周在北京的学习,第一周我们学习了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让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概括性的理解,了解如何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第二周,我在光华管理学院上课,主要学习了基本的经济模型,学习领会经济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多角度,多价值的融合与碰撞,都锻炼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在接下来的项目讨论中,都更加的科学、深入。期间,我们参观了世博园,垃圾填埋场。理论加上实践很好的互补。在丹麦我们主要讨论了一款以集装箱为原型的,包含了地热,空气热,太阳能水热的一套便捷且含有科学设计的一套概念房。这种小房以集装箱为个体,便于搬迁堆放,而且有一定的强度,修建方便。我们热情的讨论了这种房屋的商业可行性,包括目标客户,土地环境要求,技术可靠性等。我们当时并不看好这样一款房屋的个人购买,认为它更适和旅游景点的展示,或者可能的政府行为购买。但是,科技的发展速度实在超过我们保守的想法,这种方法在美国居然已经在应用了,就是积木一样的搭建,我个人真的很感兴趣,我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给这种房子的广泛使用提供帮助。
北京-哥本哈根项目,是非常有启发和收获的活动,科学、文化、思想的碰撞,更加坚定了我们兼容并包的思想,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活动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收获学识,结交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