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作为本次项目的一员谈谈自己对项目中各个环节的感受和建议。
我对本次项目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哥本哈根时使用的工作室。哥本哈根商学院使用了一栋小型的别墅作为我们日常上课学习和团队讨论工作的场所。别墅的客厅有数量充足的座椅和小型的投影装置以及白板以供教师进行讲座式的上课。别墅的其他房间供学生自由挑选和陈设来满足小组讨论学习的需要,里面的桌椅黑板都可以随意设置,讨论的房间墙壁由特殊材料制成,可以用记号笔在面随意涂画,使用纸巾就可以轻松的擦去,非常适合小组讨论。别墅内还配套有厨房和餐厅,符合丹麦人自制食物,吃冷餐的习惯,方便学生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所是我在国内从未见到过的。
团队讨论是本次项目中的重头戏,也是大家学习中占用时间最多的部分,我认为也是本项目设计的核心所在。首先主办方将参与的学生有意的按照不同国籍不同专业组合到了一组,使得每个组的学生都含有CESE, GSM, CBS和DTU的学生,很有深意。这同时给我们的团队讨论带来了许多的挑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学科思维和专业知识,使我们最初在交流中产生了许多的困难。幸运的是,参加项目的其他同学都非常的热情随和,他们也很能理解我们交流中的尴尬,于是都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对方更加的理解自己的意思,我觉得这种开放的心态在跨文化交流中是最为关键的。丹麦的同学们也非常热衷于社交活动,在课余时间总是在与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这也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参访是本项目中的另一个主要部分,我们通过参访对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并且在各个单位都有专人给我们进行讲解,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一些生产的运行机制,以促进我们的思考来为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一共参访了北京市的垃圾填埋场、北京园博园、北京蓝天发展公司、哥本哈根WFH公司、哥本哈根地铁运营公司等。其中的WFH公司是在丹麦学习的主要案例,其主要产品是发展能够充分可持续利用能源的房屋,他们利用集装箱为原材料来构筑公寓。在房屋顶端都有太阳能发电器,通过太阳能供给房屋的一部分电源。另外,在花园里也利用先进的地热收集技术,可以把周围的地热收集起来,以热水的形式储存,来供给整个建筑的供暖,以此达到整个房间的照明系统和供暖系统都是自给自足的清洁能源。在实地参访后,我们对WFH如何从技术上减少成本,提高能源循环效率,如何以更明智的手段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最终提出了系统化的建议。
我认为本次项目最大的不足在于最后报告的安排,原计划的小组报告是对两周课程中所学知识的总结运用来分析案例,但主办方临时更改了主意,在并不适合作课程报告的一个用作聚会的房屋进行报告,并把题目换成了自由选择交流感受。这让话题的专业性下降了很多,虽然减轻了学生们的准备压力,但这个总结运用环节的缺失可能会使学习效果打折扣。此外,减少参与的学生人数、在哥本哈根提供用餐地点,可能会使本项目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在此感谢所有为BCUC项目付出努力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感谢学院给我参加机会,BCUC项目令我受益匪浅,希望本项目能够越来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