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BCUC) 绿色变革计划暑期交流项目北京部分的活动。在这段时间中我获益匪浅,并且和来自丹麦的同学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我们一行十人一起做了不少事情,参观工厂企业、聆听名师讲座、游览北京名胜等等。有的时候一天下来可能会非常累,但是每一天都会有收获,有惊喜。
第一周的第一天,我们就聆听了韩凌老师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讲座。丹麦的同学时不时地提出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并且就Bottom-up和Top-down哪种发展模式更好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为什么北京人很少骑车的问题,众所周知哥本哈根是个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对此,丹麦学生和我们中国学生看法不一,这个争论为我们最后的报告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的几天中,我们有幸听到了朱彤老师、胡敏老师、陆克定老师等的讲演。虽然有的内容在专业课的时候有所涉及,但是讲座期间和学习商科的丹麦同学交流让我对一些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一线的政府环保部门和环保企业和工厂,这一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西城环保局。虽然这是我第三次参观,我还是接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更深入地了解了北京市政府对于煤改电工作的大力投入,并且参与了在西直门桥下机动车尾气检测的工作。由此我看到了北京市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另外,我们参观了北京环卫集团及其垃圾填埋场。不得不说,我之前对于垃圾填埋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老师讲课时的课件上,甚至是这五个汉字组合上,直到我亲身来到一座座真实的垃圾山上,闻着说不出来什么味道只知道非常难闻的垃圾气味,脚踩在用汽车轮胎做装饰的水泥地上。站在一个已经封山的垃圾山上,望着对面铺满管路,仍有工人作业的垃圾填埋场,心情十分复杂。虽然填埋场产生的废气可以生产作为汽车燃料的LNG,虽然有燃烧脱水压缩垃圾代替燃煤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距离能够推广到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参观环保企业和工厂,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环境工作者责任重大。
除了学术方面的交流,热情好客的我们还邀请丹麦同学一同爬长城,一起包饺子,教他们说汉语,无形中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此外,大家一起参观了北京规划展览馆,了解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和交通工具的演变,让我更加喜欢北京这个城市。
两周来,我整个人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非常欣赏不同专业的丹麦同学提出的独特的观点和看法,非常享受大家在一起交流争论时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丹麦同学离开后,他们对我的影响至今仍未退去。除了更习惯喝咖啡外,我真的依赖上了自行车。现在,低于5、6公里的路程,我会第一考虑自行车出行,实际上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从西直门到玉渊潭公园已经骑了好几个来回了。因为加上从车站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等待时间和堵车时间,最便捷的不一定是所谓高级的交通工具,尤其是路程比较短的时候。看着北京市越来越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越来越多的红色自行车道,我对未来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信心满满。
交流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的友谊长存,它带给我的感受带给我的改变长存。我认为交流活动特别好,尤其是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非常感谢学院费尽心思组织策划这次活动,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还能参加这种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