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这个暑假,我有幸通过了学院的选拔,参加了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计划。我们学院的四名同学和哥本哈根的四名同学一起,分别在哥本哈根和北京完成了两个礼拜的课程及项目汇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和丹麦的同学进行了很多交流,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一、丹麦见闻
这次的行程丹麦方面安排的十分紧凑,两周的时间排的满满当当,连周末的时间都有安排。但是也是极为充实的两周。初到哥本哈根,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骑车人。骑车已经成为哥本哈根最主流的出行方式。这个童话王国,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行车的天堂。设计合理的自行车道,安全快捷的自行车线路,开车人对于自行车的主动礼让,都让骑车这种出行方式变成一种享受。而骑车也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小孩在四五岁时,父母就会给他们买自行车,并护送他们骑车上路。我们一行五人也入乡随俗,很快适应了这种便利又环保的出行方式。
在丹麦的两周过的充实而忙碌。每天我们都骑车穿行于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去到各个公司、研究所、科研机构,听取他们关于绿色城市的讲座。有时行程安排太紧,我们连午饭时间都要压缩。但正是这样的忙碌,才让我们在短短两周就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所做的努力。
丹麦计划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丹麦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其中以风电为主,海上风电场随处可见。联合利华等国际大型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更加绿色环保的产品。很多公司也推出了相关项目设计,例如海上农场和街心菜园可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垃圾分类也能使得资源得以回收,并且增大垃圾焚烧效率;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和自行车的普遍使用更使得哥本哈根更加清洁,绿色。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低碳和环保已经融入了当地文化,不再是一种宣传,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积极减少碳排放外,丹麦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措施也是世界领先的。在2007年,哥本哈根也经历了极端的暴雨天气,造成了5亿欧元的经济损失。在那之后,政府开始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以应对这种极端天气。道路被改造为不易积水的形状,街道中修起了街心公园增强蓄水能力,屋顶形状更利于排水等。北京的7.21暴雨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是因为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认识的并不够。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出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才能更好的生存。
二、小组设计
在丹麦的课程结束时,我们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个中国和丹麦在未来可能合作的项目,并且与环保和绿色城市相关。我们组的设计是“GreenBox”,中文名是绿盒。
“绿盒”是一个简易版家庭菜园,盒中包括配好的有机营养土、种子,盒子还自带水量控制系统。买回家后,只需在水箱灌满水,就能在家吃上放心的有机、绿色蔬菜。我们选取这个题目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食品安全,而且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一直是民众所担心的问题。各种“开心农场”项目已经在京郊兴起,但是由于地点较远,价格较高,大部分民众无法接受。“绿盒”这种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家庭菜园能够让大部分家庭利用自己的阳台,吃上干净,放心的蔬菜。另一个原因是,丹麦在“家庭菜园”的技术发展和民众推广上已经比较成熟,政府也鼓励居民在阳台上种植,以缓解耕地减少的压力。因此这个项目非常适合两个国家进行合作,力求在中国推广一种安全,环保,高效的蔬菜生产模式。
三、北京课程及汇报
北京部分的课程和参观更多的集中在技术方面。这一部分中国的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丹麦的学生很多是商科背景,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好在老师们考虑到大家学科背景不同,讲述的深入浅出,使得大家对于环境都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还参观了中国节能,官厅风电场,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处理厂等公司和机构,从方方面面了解了目前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发展,政策导向和具体实施。
在项目汇报选题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丹麦是自行车王国,丹麦的同学们也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主要工具。而当他们来到北京,他们看到北京的自行车数量已经锐减,人们更多选择地铁、公交等工具出行,而放弃了自行车这种快捷,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他们感到很惋惜,也希望重新唤起北京市民对于自行车的热情。而我们在丹麦的骑车经历也让我们对于这种交通方式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愿意体验骑车出行,并最终爱上这种出行方式。
由于我们的目标很一致,最终我们将两组合并成为一组,主题为“构建一个车辆更少的社会”。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对于不同交通工具的健康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另一个小组从两国政策对比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北京目前交通相关政策的评价及建议,并且针对如何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在北京推广自行车的使用。我们看到,北京目前小汽车出行的15%都在3公里以下,这个距离是自行车在10分钟之内就能到达的。同时,北京的自行车道覆盖率也很高,具有推广自行车的条件。虽然现在自行车被认为是落后的,没有钱,没有地位的象征,但是这个阶段也曾经在哥本哈根出现。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导向,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自行车是便利的,时尚的。当更多的人骑自行车而放弃开车时,我们的城市就能少一分堵塞,多一分清洁与舒适。
四、总结感想
整个项目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我的感触很深。欧洲是国际上践行低碳生活的领跑者,而丹麦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丹麦对于“碳减排”的宏伟目标和为之做出的努力令人叹服。同时哥本哈根也是一个从重度污染恢复的绝佳实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能从中吸取经验。这次的交流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一个清洁、舒适、智能的城市能够给市民带来很多便利和享受。
同时,这次的交流也让我们更加富有国际视野。通过和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丹麦的同学就觉得无法理解。我们需要通过交流来互相理解,并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因此感谢学院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也感谢占子玉,Ditta,Magnus以及各位为我们授课的老师和接待我们的企业。感谢所有人的付出使得这个项目如此圆满,如此充实。我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环科学生能够有这样一次体验、历练的机会。相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从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