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然而,学界和公众对臭氧健康危害的了解有限,相关风险的管理存在不足。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臭氧暴露通过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了全球每年约36.5万的成人早逝1;然而,关于臭氧危害儿童健康的研究较少,尤其在集中了全球90%以上儿童死亡的中低收入国家,相关研究几近空白。
薛涛和朱彤团队分析了来自5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儿童健康数据,检验了臭氧暴露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系,发现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增加3.2%。通过整合多中心流行病学设计、固定效应模型、变系数模型等方法,团队还发展了检验暴露反应关系效应阈值的新方法,发现当暴露浓度低于100微克每立方米(WHO第一阶段目标)臭氧对儿童死亡的作用并不显著。针对中国等97个发展中国家,该研究进一步评估了2003-2017年的疾病负担,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导致每年15.3万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当于臭氧长期暴露导致27万成人早逝的57%。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比例从2010年的0.8%上升到2015年的1.5%,且相关疾病负担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以上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2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3)00165-1)。
经由“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等清洁空气行动,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得到迅速治理,但臭氧污染加剧3,不仅臭氧重污染天气频发,更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季节从夏秋季节向春冬季蔓延、长期暴露水平增加4。该项研究提示我国应重视臭氧长期暴露健康风险的防控,加快推进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标准制定。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全体民众的生命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目前多数国家主要依据“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等短期空气质量标准监控臭氧污染。WHO新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以“暖季平均浓度小于60微克每立方米”作为臭氧长期暴露的管控目标5。结合该项研究结果,管理部门应尽早研判,明确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在标准修订中考虑如何加强儿童等脆弱人群的保护。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标准制修订关键技术及应用”、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臭氧污染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协同健康效应及风险”、能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作者还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Frank Kelly,以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多位师生。
参考文献
1. Murray, Christopher JL, et al. "Global 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2020.
2.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the exposure–response function between long-term ozone exposure and under-5 mortality in 55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42519623001651
3.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ambient ozone exposure during 2013–2017 using a data-fusion mod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 Li, Ke, et al. "Ozone pol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preading into the late-winter haze sea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5. 朱彤;万薇;刘俊;薛涛;宫继成;张世秋;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修订解读;科学通报;202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