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由北京大学、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人事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IGAC中国青年工作组的大力支持。论坛聚焦环境、健康与碳中和的前沿问题,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遴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青年学者、博士后和博士生参与,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论坛开幕式与主论坛
12月28日上午,第二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仲笑林,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夏祖义,《中国科学》杂志社编辑刘素贞,Wiley出版集团编辑刘晓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陆克定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陆克定和刘颖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主持。
主论坛会场
李振山书记主持论坛开幕式
仲笑林对北京大学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创新举措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中国博士后制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载体,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推动了国家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仲笑林巡视员致辞
夏祖义强调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博士后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一大批环境领域人才战略力量。他对各位博士后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投身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二是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进行跨界融合,挖掘前沿原创性科研成果;三是坚定树立远大理想,严肃认真,严守学术道德底线,以青春磅礴的科研力量支持和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夏祖义秘书长致辞
刘永介绍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培养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博士后阶段作为博士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在科研素养培养、学术方向确定等方面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希望各位青年学者能够在博士后研究期间,注重培养科研独立性、基础性和交叉性,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并希望大家在参会期间都能有所收获,在交流中碰撞学术思维的火花。
刘永院长致辞
刘颖介绍了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和“国际联合博士后”等创新机制。她指出,本次论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重大战略,聚焦“双碳”战略、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等重大科技议题,希望各位博士后能够从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环境新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控制、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污染控制、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气候与环境可持续管理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积极为关键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原创性贡献。
刘颖副部长致辞
陆克定表示,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是生态环境领域人才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各位青年学者展示学术见解、增进学术共识、加强学术交流的宝贵契机。希望各位博士后抓住机会,助力学术研究迈上更高水平,并就着力培养博士后独立自主性等方面表达了殷切期望。
陆克定副书记致辞
特邀报告
主论坛特邀报告环节由陆克定主持。
汪华林院士作题为“石化产业系统性碳污减排科学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他深入探讨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系统性碳污减排方面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并对石化产业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研究热点进行了剖析。他强调,要重点关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化学制剂等领域的过程装备,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并提出生态环境系统C-H-O耦合规律及人工调控、环境N/P循环与人工增汇协同机制、系统性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等需要关注的三大科学问题。对于石化产业碳污减排,汪华林院士给出三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石化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污减排,二是油气氢电热耦合供给侧系统性风险管控,三是综合环境工程社会系统风险管控。
汪华林院士作报告
俞汉青院士作题为“水的物化处理:从AOP到DOTP”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以芬顿法为代表的高级氧化技术(AOP)水处理技术原理,并指出芬顿法的缺陷。通过反复论证和对照试验,研究团队提出了直接氧化转移过程(Direct Oxidative Transfer Process, DOTP)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DOTP机制在催化剂种类、污染物种类、不同反应条件以及化学氧化体系等方面的普适性,科学解释了此前有争议的试验结果。他还系统性介绍了DOTP技术在机理机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俞汉青院士作报告
刘素贞、刘晓璐编辑分别就《国家科学评论》期刊、Wiley出版集团旗下期刊的发展和审稿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刘素贞编辑作报告
刘晓璐编辑作报告
环境科学分论坛
环境科学分论坛由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12位报告人进行分享,各位报告人从羟基自由基和大气氧化性观测、有机气溶胶组成与形成过程、大气污染物暴露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付自豪、韦丽艳主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克定,研究员郭松、刘明旭,南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彭剑飞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他们指出,报告内容各具特色,紧扣科学前沿,研究方法先进。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持续探索、勇于创新,为环境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环境科学分论坛
环境工程分论坛
环境工程分论坛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的20位报告人作研究成果分享。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高艺轩和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后孙玮良主持。各位报告人讨论了废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水中新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及机制、新型功能催化剂的制备等环境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刘百仓、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铸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刘文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与会专家表示,本次论坛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且具有启发性,有效促进了环境工程领域青年科研人才间的学术交流。
环境工程分论坛
环境健康分论坛
环境健康分论坛由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所机构的11位报告人进行分享,报告内容涉及细颗粒物不同组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影响、农村厨房细颗粒物暴露与人群健康、孕期铜暴露与早产风险的关联等方面。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汤蓉主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闫美霖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鼓励青年学者继续探索环境健康领域的前沿问题。点评专家们还为博士后未来的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环境健康分论坛
环境管理分论坛
环境管理分论坛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15位博士后和博士生参与,报告内容涉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驱动因素、数字经济对碳排放与碳价的影响机制、农业源氧化亚氮排放的时空分布等。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顾蓉蓉、王冲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谭显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戴瀚程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与会专家对报告人给予高度的肯定,并从服务社会实际需求、开展切实可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激励大家持续保持对研究的热情,追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环境管理分论坛
博士后职业发展沙龙
12月27日晚,论坛还举行了博士后职业发展沙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炜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庆鑫、刘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赵斌,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助理教授王腾,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刘福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朱逸舒博士出席沙龙。沙龙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郭松主持。
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就博士后阶段的职业规划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他们鼓励新一代青年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国际前沿的把握和对学科专业的洞察。嘉宾们强调,当前不仅需要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也需要有组织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议大家勇于尝试,敢于申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此外,嘉宾们还详细介绍了项目申请的关键要素,强调了选题的创新性和吸引力。问答环节,与会者就科研仪器开发、科研项目申请以及科研方向选择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博士后职业发展沙龙
论坛总结
与会的青年学者们通过精彩的学术报告和深入的交流讨论,碰撞思想智慧、激发学术创新、加强学术交流,把科技论文写在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上,为国家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提升与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力量。本次论坛共评选出15项优秀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青年学者们在环境领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成果,也彰显了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环境科学优秀报告奖 环境工程优秀报告奖
环境健康优秀报告奖 环境管理优秀报告奖
博士后是我国科研梯队中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群体,作为具有创新潜能的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博士后研究人员发挥才能的重要领域。期待博士后们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开拓前沿创新为动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