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境学院”和“华南所”)联合主办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环境大楼举行,来自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华南所、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和环境学院的领导、专家和研究生等参会。
参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上半场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主持。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张存群致辞。她高度肯定了环境学院在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以及为国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和引领国际环境履约提供的重要科技支撑。张存群强调,未来要加强对于环境健康学科的支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部基地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陈健针对国家目前的重大科研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刘永(左)主持,张存群(中)和陈健(右)发言
华南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胡国成重点介绍了华南所在国家环境健康领域顶层设计、污染物-暴露-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技术创新、环境健康风险监测-预警-管控技术构建等方面的工作。
环境学院副院长邱兴华介绍了北京大学开创性设立的环境健康二级学科。北大环境健康二级学科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群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联为核心,揭示环境因素导致人体健康的机理、评价其健康风险,致力于打造环境健康学科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高地。
胡国成(左)、邱兴华(右)发言
研讨会下半场由华南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于云江主持。
华南所环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任明忠重点报告了环境健康风险地图编制及应用实例。该项工作从基础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编出发,筛查与分级风险源,评价区域健康风险,绘制了区域风险地图,形成风险地图编制技术,成果用于揭示广州市等地环境健康风险源(工业)分布特征。
任明忠(左上)、郑玫(右上)、宫继成(左下)、郑晶(右下)发言
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郑玫就环境健康交叉学科研究进行了重点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区域与全球大气化学过程及环境效应、基于受体模型的北京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大气污染全组分暴露测量等。
环境学院环境健康系主任宫继成汇报了北京大学团队开展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宫继成表示,团队共计开展了12个人群项目研究,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心肺及代谢健康效应、高原环境对常住人群的健康影响、高原环境对短居人群的健康影响、北京-洛杉矶自然暴露控制研究、以及干预实验等,获取了大量大气污染及组分影响人体健康的证据。
华南所新污染物研究团队负责人郑晶围绕毛发作为新污染物非侵入暴露监测材料进行汇报。该项工作揭示了头发作为新污染物生物监测材料的新证据,建立了头发新污染物精准测量全链条方法体系,探索了头发新污染物富集的微观机制,成果应用于科学研究、政策支撑和技术服务。
于云江(左)主持讨论,朱彤(右)总结发言
在发言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环境健康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并取得积极成果。
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做总结发言。他强调了环境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的环境科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学科挑战,需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而持续优化和进步。他高度肯定了华南所在环境健康领域开展的系列科研和技术支撑工作,并提出环境学院与华南所可进一步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彼此促进,针对国家在环境健康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合作,将环境学院的学科和研究基础与华南所的环境健康风险管控技术相结合,共同助力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