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9日,世界银行、能源基金会与北京大学携手,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成功举办了“清洁空气、气候与能源-东亚太平洋和南亚地区政策机遇”交流研讨会。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代表,与会人员围绕空气质量管理策略、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应对及相应政策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分享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相关经验。
4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办会议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主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华玛雅(Mara Warwick)和能源基金会邹骥总裁出席并致辞。
李昕强调了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的重要性,Mara强调了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及投资的重要性,邹骥指出以光伏板、电动车和锂电池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推动降碳减污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中国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就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历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能源、产业与交通结构转型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决定性作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分享了北京市基于源解析的排放源管控政策,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田旭东阐述了监测系统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环境专家马丹尼(Daniel Mira-Salama)介绍了世行在空气质量管理领域的最新项目进展,并主持了关于交通、农村散煤替代等主题的圆桌讨论。
圆桌会议采用分组讨论与问答的形式。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回顾了北京交通治理历史并分享了北京绿色发展城市交通的经验,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固定源处处长王凤分享了中国清洁取暖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国际交流处处长薛颖昊分享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吴晔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教授周宇光参与了讨论并介绍了相关领域的中国经验。
4月26日下午圆桌会议
4月27日的日程包括报告分享和参观。上午的报告环节,全国农技中心首席科学家高祥照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在中国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世界银行环境专家侯敏进行了河北世行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经验分享,探讨了世行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应用和成功案例。
当日下午,与会者参观了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及填埋场,了解了我国在垃圾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进展,为东亚太平洋和南亚地区各国推动生活垃圾减量提供了借鉴。
4月27日下午参观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及填埋场
次日,与会者先后参观了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与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大家通过现场考察,了解了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的相关情况,并进一步理解了环境监测科研和技术开发在支撑国家决策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图4:4月28日参观北京车辆排放管理中心(左图)与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右图)
本次交流研讨会的最后一天,来自蒙古和韩国的参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地区的空气质量管理经验。随后,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Giovanni Ruta)和高级环境经济学家Pawan G. Patil先后主持了以“城市空气改善策略”和“重点空气域合作模式”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参会的中方专家包括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黄晓锋教授、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褚暘晰副研究员;外方嘉宾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会议最后,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华玛雅(Mara Warwick)和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致闭幕词,为这次富有成果的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月29日在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举办会议闭幕式
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区域内负责大气质量改善的官员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也为东亚太平洋和南亚地区的环境政策制定和气候行动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