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大气氧化性演变规律与大气自净能力驱动机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中国生态环境部科财司科技处领导、北京大学科研部领导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主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出项目组需依托前期研究成果,整合各参与单位的优势资源,强化课题间的衔接与配合,并加强与其他化学机制类大气专项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生态环境部科技处则着重指出,项目应注重整体性和联动性,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区域协同,以期将研究成果切实应用于我国区域大气二次污染防治与气候变化协同的实践中。
实施方案论证环节由咨询专家组组长陈建民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陆克定教授从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关键科学问题、总体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陆克定、王炜罡、袁斌、张霖和王红丽5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具体实施方案作了详细汇报。项目咨询专家高度评价了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针对关键技术指标设定、实施方案细化等给出了具体且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寄望项目组能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深化协同创新,在大气自由基关键测量技术优化升级和比对实验、四季地面-边界层协同自由基闭环综合观测、多尺度自由基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大气自由基来源与转化新机制、大气氧化性和自净能力演变量化表征、大气氧化性调控原理与调控技术方案等多个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论证环节结束后,各课题根据论证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完善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优化项目管理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课题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责任和关键时间节点。
该项目汇集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项目组拟在三年的时间里,合力构建覆盖城市-区域-背景-边界层多尺度大气自由基闭环观测技术体系,集成“闭环观测-动力学模拟-模式模拟”全链条精细化闭合研究方法,全方位提升对大气自由基化学、大气氧化性和大气自净能力的理解和认识,提出新一代以大气氧化性为核心的多污染物协同防控理论与技术原理,为我国O3、PM2.5和CH4等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参会专家名单如下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单位
|
1
|
张远航
|
院士
|
北京大学
|
2
|
刘文清
|
院士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3
|
刘绍臣
|
院士
|
暨南大学
|
4
|
柴发合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5
|
陈建民
|
院士
|
复旦大学
|
6
|
王韬
|
教授
|
香港理工大学
|
7
|
龚山陵
|
教授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8
|
胡敏
|
教授
|
北京大学
|
9
|
邵敏
|
教授
|
暨南大学
|
10
|
冯银厂
|
教授
|
南开大学
|
11
|
王自发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2
|
陈宝君
|
教授
|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