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北京大学召开合作15周年战略合作年会。会议全面回顾了双方结缘15年以来在环境科学基础研究、环境监测、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成果,深入总结了合作经验,并围绕未来的合作领域和重点进行了充分研讨与展望。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竺恒峰、监测与信息处处长高祥、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蔡文祥、副主任田旭东以及杭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等浙江地方监测站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张存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教授、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陆克定研究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大分室主任胡敏教授、谢绍东教授、曾立民教授级高工,陆思华教授级高工等环院师生,会议由胡敏主持。
合作15周年战略年会开幕式
图中为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胡敏(左上)、北京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张存群(右上)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蔡文祥(左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右下)
开幕式上,张存群首先致辞。她对双方自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以来的15年成功合作表示祝贺。她强调,双方在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和监测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可谓是强强联合。尤其在基础研究、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的支持下,联合开展的诸多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如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为高校与地方业务部门合作提供了典型案例。
蔡文祥在致辞中强调了 “合作共赢”在时代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回顾了15年来双方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紧密合作,包括建立完善的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集成大气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以及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体系。他特别提到,双方在推动唐孝炎院士工作站运行、举办“博雅西湖生态环境论坛”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在浙江省PM2.5和O3成因及协同效应研究上的共同进步,为区域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永对双方合作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祝贺,并特别肯定了杭州亚运期间两家单位机构对空气质量保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浙江省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窗口之一,北大环境学院期待继续同浙江省一道,合作推动省校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养更多生态环境领域的高端人才。
开幕式后,进入会议报告环节。张远航用“抓大事”、“做实事”、“出成果”九个字对双方过去的合作进行简要总结,这九个字也是对未来合作提出的要求。他表示,北大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5年合作期间,在推动大气环境研究的科学理论、技术研发和区域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尽管目前的工作具有一定前瞻性,但后续仍需继续努力,特别是要力争在科学决策和实施的复杂博弈中取得实效。他强调,科技应成为核心,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特别是要谋求在区域联防联控方面的突破。他同时强调,人才培养是大事,需要确定重要的科研方向,努力开拓出更多的实质性成果。
张远航院士就双方未来合作方向进行发言
北京大学郭松研究员对2008-2023年间双方在战略合作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汇报。他详细介绍了多年来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项项代表性的成果案例,充分展示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北京大学黄艺教授分享了浙江地区大气微塑料研究的最新进展。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浙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实践,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支持。
郭松研究员回顾双方15年合作成果(左),黄艺教授分享2023年大气微塑料研究成果(右)
田旭东对双方的下一步合作进行了展望。他强调,浙江省在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领先地位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典范,“浙江样本”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贡献不容忽视。面向未来,期待双方在北大毕业生引进、博士后联合培养以及联合申报国家级观测网项目等方面展开更多合作。田旭东特别强调了在几个关键领域中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包括“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技术和路径研究”、“双碳战略支撑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及技术开发”。他表示,以上这些合作领域对提升双方战略合作的影响力、辐射力至关重要,今后要着重加强成果的总结与凝练,以进一步提升双方合作的品牌影响力。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田旭东展望双方未来合作
专题报告后,双方就下一步的合作方向和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围绕提升科研能力、深化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浙江省监测中心的代表们强调了加强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并呼吁专家们在今后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来自北京大学的专家们分享了他们在浙江开展的大气污染研究,特别是臭氧和VOCs监测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超级站的数据和资源。会上还讨论了如何将科研成果与地方需求结合,特别是在水污染、微塑料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通过此次年会交流,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的重点领域,为未来的战略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会议最后,竺恒峰作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双方在合作机制、合作范围和合作形式上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和丰硕成果。特别是在亚运会期间,杭州的环境质量达到了历史同期的最佳水平,实现了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以最小代价取得最佳效果。
竺恒峰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提升和领域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合作期望,他期待双方继续总结借鉴15年合作的宝贵经验,结合北京大学的学术优势,不断深化和拓展新兴领域如大气治理、新型污染物监测、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的合作。他同时强调,要利用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解决空气质量改善等关键问题,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特别是与杭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相关的科技进步,以此促进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升级和监测领域的新发展。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竺恒峰作会议总结发言
结缘十五年,今朝启新篇。自北大环院和浙江省生态监测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以来,双方每年坚持召开合作年会,总结成果,规划蓝图。本次15周年战略年会为双方今后的合作指明了航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将持续推动更高质量务实合作,共同助力环境学科的进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图 合作15周年战略年会与会人员合影
扩展信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2008年起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科研、业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2008年12月28日,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建立战略合作协调机制,在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方面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在长达15年的合作中,双方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保部公益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针对“长三角”区域的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治理开展切实的科研合作,同时坚持每年召开合作年会,及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规划未来合作发展。2010年1月建立唐孝炎院士工作站,2016年7月被认定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10-2011年间,在国内较早的开展长三角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实验,开展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态势特征评估并提出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3年开始,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集成浙江省大气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建立浙江省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科研和业务合作之外,双方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合作开办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监测方向)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另外由北京大学主导,双方联合举办的“博雅西湖论坛”目前已经开展41期,成为全国大气环境监测科研业务能力培训的重要平台。在基础研究、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系统的支撑下,双方联合开始将研究成果落地,陆续开展了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成为高校与地方业务部门合作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