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23年1月12日在京揭晓。
其中,“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创造多项新纪录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上图截取自《中国科学报》相关报道
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5支科考分队当中,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组成的“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在珠峰地区的强大气氧化性过程、珠峰地区人体生理的特殊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亮点成果,创造了许多科考新纪录。参与本次科考的北大师生包括朱彤、叶春翔、宫继成、陈悟、华乔依、孟鑫、王腾、徐一凡、张冲、张毅等。
“巅峰使命”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合影
登临绝顶·探析谜题
雪域高原之上,“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的科考队员们爬冰卧雪、攻坚克难,首次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获得地面至39公里高空大气臭氧浓度数据和大本营附近三维风场,立体论证了珠峰地区臭氧来源依据,对揭示青藏高原大气化学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把自己和此次科考队员作为实验对象,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肩负登山包,拄着登山杖,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和绒布冰川之间,5800多米的海拔以上,负重前行,来回徒步穿梭,同时收集实验对象血样、尿样、唾液等标本,测量血压和脉搏波传导速率等心血管健康指标。借此,团队首次获得急进高原人群对极高海拔的生理适应数据等。该研究将为深度解析高原生理适应机制、改善高原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依据,助力解开珠峰地区“臭氧与人体健康科学关系之谜”。
朱彤院士(右一)率领队伍在绒布冰川附近进行拉练(图源:新华社)
朱彤院士展示用于科考的穿戴式动态血氧仪
科学传播·驰而不息
学院院长、“巅峰使命”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队长朱彤院士作为嘉宾,受邀录制2022年7月9日晚CCTV-1《开讲啦》节目。他结合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的科考经历,讲述了青藏高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为观众朋友们揭开了“臭氧”与“珠峰”的神秘面纱。通过分享科考故事、解读科学谜题,传递着科考团队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科学探索精神。
朱彤院士《开讲啦》节目海报
科考精神·星火传承
“冲锋在前,勇担重任”,北大环境人以亲身实践科研,用奋斗丈量珠峰。高反、干燥、严寒、强紫外线和高强度科研活动等给每位科考队员的珠峰科考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构筑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党建与科研的融合协进模式,成立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鲜艳的党旗为科考工作指引了精神方向,团队成员们在科考“拉练”中增强革命意志,不断淬炼出新生的精神力量。
“能够有幸参加珠峰科考,并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是我一生的骄傲!”在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期间,两名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青年科考队员——博士研究生徐一凡和华乔依在海拔5200米的巅峰前线上,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的入党故事《两封来自珠峰的入党申请书》刊载于《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08版。
《两封来自珠峰的入党申请书》,截图自《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08版
科考精神的传承不仅在巅峰之上,也在燕园的课堂当中。为进一步激励和提振环境学子在环保事业中担当作为,2022年9月24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星火环境人”系列分享会,活动特别邀请参加此次珠峰科考的队员们为现场百余位学子带来了一堂关于青藏高原与人类活动奥秘的公开课,一个个充满科学趣味又不乏生活气息的精彩故事,一次次联结环境科学与生命健康研究的科学实践探索,传递的正是北大环境人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的坚定信念。
“星火环境人”分享会上,同学们向珠峰科考队成员代表献花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研究,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多位院士专家充分发挥北大学科综合齐全优势,牵头科考任务和专题,近百位青年教师、研究生担任科考队主力,在高原气候变化、地质变迁、大气环境、人群健康、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加强涉藏研究,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于2022年6月应运而生,朱彤院士担任中心主任,中心的成立更将全校的青藏高原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讨论会(2022年7月11日)
传承科考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为新起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砥砺前行,努力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方案,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出新努力。
本文整理及撰稿:崔嘉楠 徐一凡 刘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