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基于健康效应修订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空气-气候-健康的战略体系,促进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治理,使其更加有力地保护我国人群健康,2021年9月15日至16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能源基金会(中国)共同在京举办了环境健康战略研讨会暨“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开题会。会议召集了空气、气候、健康等领域顶尖科研机构与决策支撑单位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相关重要研究议题的立项和研究思路,并就共建空气-气候-健康交流平台开展专题研讨。
会议合影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和能源基金会(中国)项目副总裁李洁女士致辞,强调了在国家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环境健康领域以及基准标准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议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施小明所长做主旨报告。吴丰昌院士以“我国环境与健康若干重点问题”为主题,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环境与健康领域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需求。他指出环境标准与健康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当前我国应以健康风险防控为导向,开展环境基准与标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聚焦污染防控技术、安全阈值理论、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影响机理、防控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陶澍院士以“生活源排放及室内PM2.5污染与危害”为主题,围绕农村生活能源转型及其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讲述了团队多年来在生活源能耗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基于此强调了清洁取暖对健康保护的重要意义。
施小明所长以“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在全国监测地区及典型污染地区建立了多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效应的暴露-反应关系、研发大气复合污染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和工具相关工作及成果,并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急慢性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主旨报告专家(左:吴丰昌;中:陶澍;右:施小明)
随后,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对基金会环境健康战略制定和项目设置背景进行介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魏永杰研究员就环境空气基准和标准的制定项目做了中期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李湉湉研究员、生态环境部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韦正峥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涛副研究员、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万薇博士就环境空气基准和标准的制定、经济分析方法、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康效益评估、空气-气候-健康领域交流平台搭建等议题做了开题报告。
线上和线下与会专家对项目开题报告、环境健康战略制定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谈到科学为政策服务,政策也应促进科学发展。项目设置切合当前国家需求、研究目标和内容科学合理、在健康效应的衡量上可以更具体和明确,并表示非常期待项目的成果。
北京科技大学段小丽教授表示开题报告做了非常深入的文献调研,从全球到全国,结合我国国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此外,她分享了自己在基准方面的工经验并对基准的科学性、权威性、时效性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赞同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更多的从健康角度切入,并建议厘清各种方法论的关键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健康效益分析,对未来优化和选择路径提供参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晋涛教授认为从健康的角度来推动我国环境和气候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当前,学术界需要将环境与健康成本问题相关的科研工作做得扎实、深入,使其在决策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价值。
清华大学黄存瑞教授表示建设空气-气候-健康交流平台是一项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能够让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与思考,也希望平台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学术沙龙、交流传播等多种形式活动为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环境保护策略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讨论与交流
最后,朱彤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非常感谢线上和线下的与会专家对七个项目开题报告做了全面的评价。朱彤教授指出环境健康战略目标是通过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提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日程,提出基于健康效应优化的碳中和路径,从而减少与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相关的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提高中国居民健康的预期寿命。希望未来能够基于健康风险以及效益分析,来引导双碳目标路径的制定和选择。
与会专家也就世界卫生组织(WHO)即将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本《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2021)》进行了交流,指出新指导值的发布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空气质量标准发挥旗帜作用。一方面,指导值及其制定可为空气质量标准制定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另一方面也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政策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环境健康战略研讨会暨“制定基于健康保护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开题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构建基于健康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以健康驱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环境健康相关知识、政策的传播,提升公众对环境健康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