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藏科考队在鲁朗、林芝两地分别开展“@Tibet青藏高原大气环境变化联合综合观测试验”和“高山地方病与高原生理适应研究”。时值建党100周年之际,学院青藏科考队在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于4月11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这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上第一支外场观测期间的临时党支部。
5月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线上线下结合的云端座谈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在北京大学燕园大厦主会场、北京大学刘水楼分会场、西藏的林芝站点分会场和鲁朗站点分会场四个地点同频举办。万里之隔的师生们借助网络相聚一堂,共同交流青藏科考期间的经历感受以及对新时代传承“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的深刻认识。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如,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宏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副院长王奇、李天宏、刘永,党委副书记陆克定、李杨等出席此次座谈会。在西藏林芝站点、鲁朗站点进行外场科考的师生以及在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各党支部全体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线参加。会议由朱彤主持。
云端座谈会实况
服务人民,将科研扎根雪域高原
驻扎在鲁朗站点的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叶春翔详细介绍了此次青藏科考的概况及特点。他表示,本次科考项目由北京大学联合国内5家研究所、7所国内高校、2家国外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受到了科技部、西藏自治区、中科院等多个单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次科考将完成共计4个月的“@Tibet青藏高原大气环境变化联合综合观测试验”,围绕“青藏高原大气强氧化性”的科学假设展开,旨在揭示促进青藏高原大气氧化性持续变强的主导因素,对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驻扎在林芝站点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介绍道,本次青藏科考的子课题“高山地方病与高原生理适应”,重点关注青藏高原典型缺氧和高臭氧暴露环境对常驻人群的健康影响。项目将通过对大气环境样品、人群健康的生理指标以及生物样本的采样与分析,揭示高原常见病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和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对保障青藏高原常驻人群的心肺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李宏军在发言中指出,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关键节点,北京大学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机制。欢迎更多北大学子立足更高的政治站位,怀着更强的家国担当,带着先进的知识技能来到西藏,支援西部建设,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迎难而上,用奋斗绘就青春底色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唯有吃苦、战斗、忍耐、团结、奉献,才能在这一恶劣环境下干出一番事业。在林芝和鲁朗两地科考的学生代表们相继分享了自己在藏驻扎50天期间的科研和生活近况。
高原观测实属不易,山高路远,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除了高寒、低氧环境所造成的困难以外,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不胜枚举。这里没有成熟的采样条件,也没有熟悉的科研环境,科考队员们就只能白手起家,在一片坑坑洼洼的砖瓦地上,一步一步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建立和维护起完整的高原观测站。从白雪皑皑到百草权舆,从清晨六点多到岗,到晚上八九点钟踏暮色而归。虽然已经连续50多天没有休息,但每一位科考队员仍精神振奋。遇到问题多了,也曾有体力不支,也曾有疲惫与无力感,但正是队员之间的鼓励支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让他们充满迎难而上的勇气,铸就了坚固的战斗堡垒。
“坚定信念,扛住压力,我们不想放弃!我们不想认输!”
“我很庆幸能够在地球第三极开展环境健康科学研究,能够和各位坚毅果敢的师弟师妹们共同参与到这样一次未知、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工作中。”2017级博士生姚媛介绍说,林芝的海拔高,气压低,经过三千多公里的颠簸跋涉从北京运来的多台高精度环境监测仪器,在到达林芝后相继出现了“高反”。“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不是修仪器的专家,只能与时间赛跑,逐一对每个部件、气路和电路进行检修与排查。终于,经过数个凌晨一两点的外场坚守,林芝站点所有环境监测仪器均正常稳定开展采样工作。”科考队里的男生们在搬运仪器、固定帐篷时接连受伤。面对各项繁杂的工作,女生们也毫不示弱,干起活来一个个都成了女壮汉。
林芝、鲁朗大气综合观测现场及科考队员合影
2019级博士生孟鑫讲述了科考队员们克服一系列高原反应症状,在恶劣的环境中搭建和维护临时观测站的难忘经历。“近段时间林芝处于雨季,高原风大,观测站点所在的天台更甚。为了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娇弱昂贵的设备,我们顶着风雨,和工人师傅一起将2吨重的石块一麻袋一麻袋背上五层楼高的天台,垒在帐篷周围加固成一座长城,最终才看到风雨中固若金汤的帐篷和帐篷中安然运行的仪器设备。”同学们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精神,是“北大精神,永在巅峰”的生动写照。她表示,在领导老师们的亲切关怀和耐心指导下,同学们将不负殷切期望,圆满完成本次科考工作。
坚定信念,以实践守护高原净土
“有了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让我们更能坚定不移地保障观测的顺利进行。”2019级博士生张冲分享了在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中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在他看来,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为科考队员们送来了信仰和力量,是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忘建设美丽中国初心,践行绿色使命的动力之源。“党支部的成立让我们更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在日常科研的同时得以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当下工作的意义。我将和支部党员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扬在雪域高原。”
高极之上,更加读懂“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组织此次云端座谈会暨主题党日活动,既是“师生科研做在哪里,党旗就扎根在哪里”的生动践行,更旨在将这份精神信仰和时代使命传递给远在万里之外的燕园学子。
刘水楼分会场的在校同学与在藏科考队员们就“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展开深入交流。在藏科考队员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的理解,表示将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并将精神力量融入科研实践,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藏科考队员、2018级博士生史云岫谈到,这趟西藏观测之行带给自己科研和精神两方面的宝贵财富,一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二是意志品质的磨练。分会场在校学生、2018级硕士生李溪智表示,在听完在藏同学们的分享后,自己深受感动与鼓舞,对正在学习的新中国史有了更生动而深刻的体会。
朱彤和李振山亲切问候在藏师生的高原适应情况和身体状况,关切询问了同学们的观测进展。朱彤指出,“老西藏精神”和北大精神之间是高度契合的。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有上千名北大校友扎根西藏,支援建设,为西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发扬北大精神,勇于挑战科学认识的极限、仪器设备的极限以及自身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把家国情怀融入学习科研,为建设美丽西藏作出新贡献。李振山谈到,这是一堂由科考一线师生们讲述的生动微党课,通过实践感知、朋辈分享,希望广大学子能深刻体悟“老西藏精神”的新时代内涵,继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敢为人先的魄力,不断推动青藏高原科考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朱彤关切询问科考队员们的观测进展
黄如代表学校,向参加科学考察工作的全体师生和服务保障人员致以诚挚问候,并肯定了环院师生们在西藏的科研以及党建工作。在聆听了师生们的分享与交流后,她用“深受感染”形容自己的感受。黄如指出,“广袤天地,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牢记重托,勇挑重担,不负使命,不惧风险,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需求中,将家国情怀磨砺成坚强意志,怀着热爱、严谨、责任与担当坚决完成好国家和人民交付的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重大研究任务,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征程中再立新功,为守好高原净土,建设美丽青藏作出北大贡献,彰显北大力量。
黄如作总结发言
据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探索将建党百年红色精神与学院生态文明使命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学院学科特点,力争走出一条以党建促科研,用实践强信念的特色育人之路。未来,学院还将依托正在筹建的北大-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研究院,主动担当作为,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科技、智力和政策支持。
文字:王渐舒、崔嘉楠、陈安娜
图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藏科考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