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小组(EEPS)博士生王彦滢、靳雅娜助理教授、张世秋教授与合作者在健康社会学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上发表论文 Valuing mortality risk reductions in a fast-developing society: A meta-analysis of stated preference studi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9。研究系统梳理了1998年至2019年中国19项基于陈述偏好法的统计生命价值(VSL)研究,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揭示了影响VSL的核心因素,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情景的VSL参考值,为公共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提供了参数支持。
研究背景
在公共政策分析领域,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比较政策的社会效益和成本以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健康效益是环境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将健康改善带来的效益量化为具体的经济数值,经济学家发展了VSL(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统计生命价值)这一基于偏好的理论与指标,揭示健康状态变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福利。
VSL并不是给某个特定的生命定价,而是衡量个体愿意为降低微小死亡风险(例如十万分之一的量级)所支付的金额。比如,如果个体愿意支付100元来降低十万分之一的过早死亡风险,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这个100元会被折算为避免统计意义上人群中的一例死亡的金额,即1000万元。因此,VSL不是一个“生命价格”,而是基于人们的支付意愿得到的“统计意义上”的降低过早死亡风险的价值。
在许多发达国家,VSL是政策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一环。在政策分析的框架下,VSL是评估环境、交通和公共卫生政策带来健康效益的关键政策参数。然而,我们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的VSL的认识和研究依然有限。以中国为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风险特征,人们对降低死亡风险的支付意愿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的驱动因素却尚未被系统揭示。理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的VSL演变趋势,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议题,也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在资源分配和风险管理中关注的关键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小组(EEPS)已在过去十余年间深入开展了基于中国本土环境健康风险背景的VSL研究。此前,EEPS曾报告了适用于我国空气污染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疾病相关过早死亡风险的VSL估计值(JEEM, 2020)。
研究介绍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1998年至2019年间中国19项基于陈述偏好法的VSL研究(图1展示了这些VSL研究的空间分布),运用元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VSL实证估计值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不同情景下的VSL参考值。这项研究覆盖了环境、交通、健康多个风险领域,跨越21年,分析了中国VSL的动态演变特征。
图1 19篇研究的分布地图与VSL数值
研究提供了适用于不同风险情景的VSL参考值,为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数支持。据估计,2020年,中国环境健康风险对应的VSL为470万人民币(95%CI:217-1020万人民币),交通健康风险为对应的VSL为259万人民币(95%CI:66-1019万人民币),而一般性健康相关风险的VSL则为304万人民币(95%CI:117-789万人民币)[i]。这些推荐值均基于2020年的货币价值,经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购买力平价(PPP)的调整。
研究特别关注了收入水平和社会事件等关键因素对VSL的影响。2013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公众环境问题与环境风险认知发生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这一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公众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显著提高,政府也随之加强了污染控制政策。研究发现,在2013年之后,我国不同收入组的VSL估计值增长均超过两倍(如图2)。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收入水平的提高,还体现了公众风险感知和政策环境的显著变化。
图2 2013年前后我国不同收入组的VSL(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研究亮点
该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均有重要价值。
在理论层面,该研究系统梳理了1998年至2019年间中国基于陈述偏好法的VSL研究,揭示了收入水平、风险类型、社会事件等关键因素对VSL的显著影响,深入探讨了特定社会事件对公众支付意愿的长期影响。这些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民众健康风险偏好的动态特征,并为未来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支持。
在方法层面,该研究对发表偏差(publication bias)问题进行了严格验证,结果并未发现中国的VSL研究存在显著的发表偏差,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不同。同时,研究引入了系统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构建并检验了336个不同的模型,从多个维度对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这些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提升了研究的可信度,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在应用层面,该研究成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以及更广泛的环境、健康和交通政策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该研究结果支撑了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小组(EEPS)近年来开展的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经济影响评估相关工作。基于该研究构建的本土化VSL推荐值区间和效益转移方案,能够量化健康风险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明确健康效益的区域及人群分布特征,为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1月发表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刊物上。该期刊隶属中科院分区一区、管理学领域ABS四星高水平期刊,是社会医学及健康社会学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SSCI/SCI期刊之一。
作者简介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博士生王彦滢,靳雅娜助理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主要得到了能源基金会(中国)(项目编号:G-2107-33170,G-2407-35641),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基金号202306010189),北京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230401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21AZD060)的资助以及北京大学ARCH平台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24009250?via=ihub
其他参考文献:
Jin, Yana, Henrik Andersson, and Shiqiu Zhang. "Do preferences to reduce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air pollution depend on illness type? Evidence from a choice experiment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03 (2020): 102355.